人造的鸡蛋,塑料造的银鱼,糖水变的蜂蜜,猪肉变的牛肉……在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当下,人们对有毒食品的报道已见怪不怪。然而,复旦大学硕士三年级研究生吴恒却看不下去了,他用一个月时间,和34名志同道合者一起,做了一个《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资料库》。6月17日,相关报告发布并在网站上线的当天,吴恒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专访。

  一个月完成的报告

  2011年5月11日,吴恒在人人网和博客上发布了一篇日志,召集志同道合的人来共同建立一个中国食品安全数据库。他在日志中说:我不是一个喜欢麻烦别人的人,特别是这种没有物质回报、付出了不一定得到别人理解的事情。但这一次,要我一个人来做完,的确有点难。

  让吴恒没有想到的是,1天之内,他就征集到了33位志愿者,大多来自他的近2000名人人网好友,包括22位80后,3位90后,甚至还有一名高三的学生。

  5月13日,团队正式开始运作。17天内,共查阅相关报道17268篇,约1000万字,从中筛选出有明确来源、有受害者的2107篇报道,制作了2849条记录,并为每篇报道提取了包括事发地、涉及食品的种类、对人体有害的原因等在内的关键词。

  5月27日,他们开始进行数据成果的标准化处理,参考了《食品安全法》,加之团队中有学食品专业的同学,终将有害食品分为造假、过期、添加剂、混有异物、包装材料有问题、无证经营、产品不合格、检疫不合格、卫生不达标、其他10种。

  6月17日零点,发布资料库及调查报告的官方网站掷出窗外正式上线,《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资料库(2004-2011)》出炉,还提供地区、食品名、关键词等查询。

  这个项目的人力成本为零,所有搜集数据和建设网站的工作都是志愿者义务完成的,所有的开销来自购买域名和空间的200余元。

  吴恒的本科专业是空间信息科学,硕士专业则是历史地理学,他笑称,自己是有人文关怀的工科生,也是有工科背景的文科生。虽然两门专业都是打酱油路过,但这个报告的完成就得益于他受到的两方面训练。作为历史学科的学生,他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提取和整理相当在行;利用空间信息科学,他用自己熟悉的MapInfo软件制作出了各个年份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图以及时间、来源分布图,用Excel数据透视表制作了总曝光率、各地曝光率的图表统计。

  项目结束后,吴恒总结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几个特点:涉及面特别广、违法手段特别狡猾、危害特别巨大、查处特别困难。 在掷出窗外网站上,吴恒又专门添加了一项我要补充,以期待更多的网友在读到曝光食品安全危机的新闻时,将标题与链接添加进资料库,使资料库不断壮大和完善。他说,这项工作还未结束。

  让不明真相的群众认识有毒食品

  今年4月,吴恒看到多地曝出用牛肉膏制作假牛肉的报道,这成为他做这个项目的动力所在。研二快结束时,他在寝室忙着写论文,习惯了点外卖,爱吃的是学校后门小餐馆的铁板牛肉盖浇饭。他觉得性价比很高,一大盘牛肉才不到10元。当时,一个室友常和他一起点外卖,但从不点牛肉,说牛肉是假的。但吴恒不相信有假牛肉存在,他觉得口感和味道都不差。此前,他从来没有想到有毒食品距离自己这么近,牛肉膏的报道,使他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受害者。

  吴恒由此开始关注食品安全事件。通过网络搜索,他找到一个叫做安全快报的资料库,该资料库收集了1万多条与食品相关的新闻报道,其中约6000条与有毒食品相关。在看了这些报道后,他才发现,食品安全事件爆发的地点和频率是惊人的。当天中午,他纠结了很久,恶心得没有去吃午饭。

  吴恒自认是重度网络依赖者,每天上网超过8小时,关心时事,但这方面的大部分新闻他都没有读过,其他人就更不会知道了。于是,他开始想做一个关于中国近10年来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让不明真相的群众重新认识自己身处的环境,并提醒大家,有毒食品一点都不遥远。知道真相但不告诉不明真相的人,这种不作为,在我看来是不可接受的。

  在召集日志中,吴恒引用了一段话,来自约翰·多恩的《丧钟为谁而鸣》: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吴恒说,永远不要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因为谁也无法保证下一个不是你。

  易粪相食与掷出窗外

  资料库完成后,吴恒又撰写了两篇报告:《易粪相食:中国食品安全状况调查(2004-2011)》与《掷出窗外:面对食品安全危机,我们应有的态度》。

  采用易粪相食这个词语,是受《左传》中的词语易子相食(意为灾荒年间,父母不忍心吃自己的子女,就互相交换子女来吃)的启发。五六年前,他曾在一个论坛上看到有网友以此发挥,用易粪相食来形容食品安全问题。

  今年4月,吴恒读到了上海查封染色馒头的报道。问题馒头的制作者面对记者采访时说:打死我都不会吃,饿死我都不会吃。这让他觉得又可气又可笑:如果每个有毒食品的制造者都选择这种思维方式,一个行业的人不吃自己生产的东西,觉得这样就安全了,这场博弈就没有赢家,大家都在易粪相食。在项目进行中,他又先后阅读到东莞和重庆两地用化粪池水熬地沟油的报道,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易粪相食吗?

  掷出窗外,则源于大洋彼岸另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史。当吴恒读到1906年,作家厄普顿·辛克莱根据其在芝加哥一家肉食加工厂的生活体验写成的纪实小说《丛林》时,他发现,即使在美国,一个世纪前,其食品生产行业同样处于丛林状态。

  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在吃早餐时读到该书,突然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罗斯福随后与辛克莱见面,推动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并创建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前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创立,是世界食品安全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被称为美国食品安全守护神。

  选择这个名词,还有另一个私人的原因。2000年,吴恒读高中时,听学长说过一件事情:几年前,学校食堂曾将前一天卖不掉的饭菜第二天再卖,学生们忍无可忍,其中的活跃分子串联了各个班级,终于有一天,大家去食堂购买了早餐后,把油条、大饼全部扔在了教学楼前的空地上,随后,伙食的确有所改善。

  在吴恒看来,在县城的高中里,学长们把油条从教学楼上扔下,与罗斯福在白宫把香肠从窗户扔出,相隔百年,相距万里,却是异曲同工:他们把早餐掷出窗外,他们在表达不满。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想那应该是因为他们相信,‘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事情不会自己慢慢变好,需要外界的动力与刺激。他希望,掷出窗外是每个人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应有的态度。

  这个国家就是因为这样一步步微小的改变而变得美好,希望我们做的事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坚持自己的善良就是成功。项目的参与者赵悦说。

  评选中的达尔文奖

  在网站上,吴恒还设立了一个专题,评选中国食品达尔文奖。他给出了10个候选名单,发动网友为恶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投票,奖金为人民币1.4元,将颁发给优选曝光该类食品的新闻媒体。他笑称,这是取自一块死的谐音,如果食品安全危机继续下去,只能走向共同灭亡。

  达尔文奖得名于美国的温迪·若斯科特,这位《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不断搜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类故事,其评选的达尔文奖旨在纪念这样一些笨死的人:他们通过愚蠢的方式毁灭了自我,大义凛然地把自己从人类的基因库中永远抹去,从而保证了人类长久的繁衍。

  吴恒认为,自己评选出的有毒食品制造者,也正是那些试图以在食物中下毒这一愚蠢的方式毁灭自己所在民族,大义凛然地致力于把自己的民族从人类基因库中永远抹去,以保证剩下的人类长久繁衍的人。

  转载请注明:91健康网 http://www.799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