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心悸劳累后加重休息缓解伴口干咽燥身困睡觉质量差是怎么回事用什么中药能治好?中年人心悸临症并不少见,多见于平素因家事操劳、工作繁忙等劳累后出现,多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故不少中年人未予重视及诊治。后往往在劳累后心悸症状加重,持续不解。多见:心悸,持续不解,口干咽燥,身困,纳可,寐差,二便调,舌淡苔白,脉结代。中医认为这类中年人年过半百,心之气血阴阳渐亏,加之家事操劳,耗气伤阴,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故见心悸、寐差。气血阴阳俱虚,机体失养,故见身困。阴血亏虚,口咽失濡,故见口干咽燥。阴血不足,脉道无以充盈,阳气亏虚,血脉无以鼓动,脉气不相续接,而见脉结代。
中医诊断:这类中年人心悸属心之气血阴阳不足之证。
治法:滋阴养血,益气通阳,宁心复脉。
处方:炙甘草汤加减。
方药组成:炙甘草、生地黄、苦参、麦冬、炒酸枣仁、柏子仁、桂枝、合欢皮、百合、夜交藤、黄芪、鸡血藤、山楂,可开中药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30分钟温服。
若方证相合,一般药后心悸大减,口干咽燥已消,寐欠佳,偶有头晕,身稍困,舌淡苔白,脉数。可予上方增黄芪用量,以加强健脾益气之力。偶有头晕,故加重镇之牡蛎以敛阴潜阳。服7剂,煎服法同前。后续待心悸偶作,余症皆向好。可守方随症加减巩固为宜。
方解:
方中炙甘草甘缓,补脾益气,使气血生化有源,并取“甘守津还”之意以复津液。生地黄滋阴养血。麦冬养阴生津。苦参,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可减慢心率、调节心律失常。仲景先师炙甘草汤原方用麻子仁,可代之以酸枣仁、柏子仁,一则因本案患者无大便不通之症,二则因酸枣仁、柏子仁有宁心安神之功。再入合欢皮解郁宁心,夜交藤活血养心,百合清心安神,使夜卧安稳,神宁心安。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黄芪甘温,健脾益气;山楂消食健胃,并可行气散瘀,二药共用,以顾护后天之本。鸡血藤补血活血,通经络,利脉道。诸药合用,攻补并施,使心之气血阴阳得补,心脉得通,则心悸向好。
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平时在饮食上需滋阴润燥,可多吃一些梨、百合、蜂蜜等缓解秋燥诱发的心悸。同时避免辛辣、浓茶、咖啡等食物以减少痰火生成。在情绪上尽量避免焦虑、惊恐等情志刺激,保持心态平和,还可以做比如八段锦、太极拳等轻缓运动改善气血循环。中年人心悸多与体质衰退、压力及慢性病相关,需结合体质辨识系统调理。建议至正规中医机构进行脉诊、舌诊等全面评估,避免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