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导师郭赛珊学术思想及经验:

1. 从临床病案的总结中学习和提高 郭赛珊教授在临床工作中十分重视病案的总结,她常说病案是临床实践的真实记录,也是学习、总结、提高临床与理论水平的最好教材,是协和医院的三宝之一。她一贯重视病历的书写与总结,从初诊时就注意症状描述的准确性和量化,强调可比性的建立。复诊时对疗效的判定,必须依据规范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体现客观性;必须注意观察症状、证候、病理及疾病相关检查的变化。认为只有判断正确的经验才是真实、可靠的,才真正有利于学科的发展与提高。当年出席在日本召开的国际糖尿病会议介绍的治疗糖尿病的典型病案,就是从50例中精选出的2例,足见其对病例总结的认真程度及标准。 由于患者是病案的主体,及时的反馈与随访是保证病案真实、完整与准确的前提。

她常说“病人是最好的老师”,从病人那获得疾病的第一手真实信息,能为判断病情、正确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病人对治疗的反馈,不仅是判断疗效的依据,同时也是医生自己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开拓思路,启迪思维的重要途径,要真心感谢病人的实践与反馈,郭师经常对经她治疗获得明显疗效的病人说“谢谢您的实践”。她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主动联系病人,电话或通信,询问治疗情况及效果。正是在对患者的不断随访中,增进了医患之间的了解,许多患者主动将病历复印送到她的门诊。

在担任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期间,她对病历书写严格要求与管理,使中医科病历在协和医院的病历质量评比当中名列前茅,多次荣获第一,郭师个人也被评为“北京协和医院病历书写优秀指导者”。经常有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同行,参观中医科的中西医结合病历,受到好评。

2.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深入研究提高 20世纪70年代,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专业组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约有50%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舌暗、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肢体麻木疼痛、胸痛等血瘀证表现,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不仅能改善症状,而且血糖也有所下降。

1978年首先报告了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的病例,提出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的学术思想,开创了中医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的先河,并在国内率先开展对糖尿病血瘀证的现代机制研究。发现糖尿病血瘀证患者全血粘度增高(以低切变率时升高最为显著)、血浆粘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体外形成血栓的湿重明显增加,红细胞形态异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人,舌血流量减少,舌瘀血微血管丛百分比增高,下肢痛及足痛患者小腿血流量减少,足病患者减少更为显著。糖尿病血瘀证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水平升高, TXB2与6-酮-前列环素F1α比值(TXB2/6-Keto-PGF1α)升高,有血管病变患者TXB2升高更为显著,为糖尿病血瘀证提供了客观依据,发展了中医对糖尿病(消渴病)病机病理的认识。

同时发现无血瘀证的糖尿病患者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流变学异常,据此提出对糖尿病患者应及早采用活血化瘀的临床治疗思想。在对益气养阴活血方、降糖中药片及仙贞片的研究中发现,这些方药均有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气阴两虚血瘀临床症状、降低血糖的作用,同时分别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和血流量、改善血粘度、降低甘油三酯及血清丙二醛水平、降低血清LPO水平,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提高RBC-SOD的活性、红细胞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等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

上述研究不仅奠定了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学术思想的坚实基础,而且为糖尿病血瘀证的治疗提供了有效方药,为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丰富了中医对糖尿病的治法和方药。

3.探讨糖尿病临床辨证标准有新意 郭赛珊教授认为临床研究是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的重要途径,20世纪70年代末,中医界对糖尿病尚无统一的辨证标准,专业小组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传统的“三消”辨证已经不能满足临床诊治的需要。而辨证标准是中医临床研究与诊疗的基础,专业组根据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表现,采用中医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方法,结合祝谌予教授的临床经验,制定出一套特色鲜明(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等)、适合临床应用的辨证分型标准(包括阴虚证、火旺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和血热证及其相应脏腑各证的辨证指标)。

九十年代末郭师根据糖尿病病理生理生化研究提出的蛋白非酶糖基化终产物的堆积,多元醇代谢途径障碍,蛋白激酶C所介导的细胞因子激活、代谢障碍、组织异常等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研究发现仙贞片能够降低STZ糖尿病肾损害大鼠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减少尿蛋白的排出,改善肾功能,减轻肾小球系膜区基质增生及基底膜增厚等病理改变,降低肾皮质AGEs的含量及下调其mRNA的表达,对高血糖造成的肾损害具有保护作用。能下调心肌毛细血管及主动脉AGEs受体mRNA(RAGE-mRNA)的表达,对高血糖造成的心肌及大血管损害有保护作用。为仙贞片治疗糖尿病肾病及心肌病变提供了依据。

又如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以多元醇代谢途径障碍、蛋白非酶糖基化等为主要的发病机制,患者的临床表现以气阴两虚、肾虚血瘀、寒凝脉络为主要证型,研制了具有益气养阴补肾活血温通筋脉作用的“筋脉通胶囊”。

在八纲辨证中,强调湿热、阴虚、血瘀等病机的相互影响,认为这些病机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脏腑功能的失调又可以加重这些病机表现。在脏腑辨证中,重视肝、脾、肾三脏,认为湿热、阴虚、血瘀等病机与脏腑功能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湿热、阴虚、血瘀可以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之气化失常;当然,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湿热、阴虚、血瘀或加重这些病机的临床表现。如湿热、阴虚、血瘀也可以是脾不健运的病因,因此,清热祛湿可以健脾,活血可以健脾,滋阴也同样可以健脾。

同样,脾胃功能失调可以导致湿热、阴虚、血瘀,所以,健脾不仅可以祛湿,也有利于活血化瘀和滋阴。郭师强调五脏一体,如肝郁、肾虚可以导致脾失健运,疏肝、补肾亦有利于恢复脾运等,真正做到病机辨证与脏腑辨证的有机结合。

正是根据这些经验及长期潜心病机与脏腑之间关系的研究,反复学习,验之临床,不断总结,郭师认为只要肝、脾、肾三脏功能协调,其他的病症也就容易解决,形成了治病必疏肝、必健脾、必补肾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