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应证:本法适应于治疗三叉神经第一支痛于同侧额部,眶上切迹(孔)处阻滞三叉神经眼支。

  (2)应用解剖标志:眶上孔,多位于眼眶上缘中、内1/3交界或中点附近,其形态及位置的个体差异较大,约60%为单骨孔或切迹,其宽度多为5~6毫米,仅21%为单骨孔,其余为2---3个骨孔或切迹。一般可从表面摸到,而骨孔很小者有时摸不到,骨孔常位于眶上缘1~4毫米处,大多数比较小。为此,在阻滞过程中,有时不易刺中眶上神经,以致疗效不佳,可能与个体差异有关。

  (3)操作步骤: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先在眼眶上缘中间偏内侧部摸出切迹,并力求先找到压痛点,以帮助定位。皮肤常规消毒及局麻后,用短细针头自切迹或压痛点处刺入皮肤而直达眶缘骨膜,若无传电感发生,则应改变针头的方向在附近寻找,直至出现放射痛为止.如果有骨孔,可将针头插入孔内少许,回抽无血,先注入2%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0.5~1毫升,待获得麻醉后再缓慢(1 分钟)注射9s%或无水酒精0.5-1 毫升。在注射酒糟的同时,宜用左手拇、食指压迫周围软组织,以减少酒精扩散,从而使神经组织阻滞更加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