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试考试题型
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
每一道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得神的面部特征是
A.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B.面色少华、黯淡不容
C.面色无华、晦暗暴露
D.面色少华、泛如红妆
E.面色无华、青如草兹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得神的临床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
A2型题(病例摘要型最佳选择题)
每一道试题是以一个病例出现的,其下面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患者素有足癣病史,1周前左第1、2趾缝间作痒,糜烂流脓加重,2天前左大趾内侧出现红丝1条,宽约3mm,色红灼热,边界清楚,压痛明显,并伴有左腹股沟结块疼痛,诊断是
A.丹毒
B.烂疔
C.类丹毒
D.红丝疔
E.附骨疽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看到“红丝”,选择红丝疔。
B1型题(标准配伍题)
2道以上试题共用A、B、C、D、E五个备选答案,备选答案在上,题干在下。答题时如果这道题只与A有关,则将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的A涂黑;如果这道题只与答案B有关,则将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的B涂黑;以此类推。每个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一次以上,也可以一次也不选择。
A.咽部溃烂,分散浅表
B.咽部溃烂成片或凹陷
C.咽部溃腐日久,周围淡红或苍白
D.咽部溃烂,其上覆白腐松厚
E.咽部溃烂,其上覆白腐坚韧
B1 上述各项,属虚证的是
B1 上述各项,属疫喉的是
『正确答案』C、E
『答案解析』久病多虚。
咽部溃烂处上覆白腐,形如白膜者。如伪膜松厚,容易拭去,去后不复生,此属肺胃热浊上壅于咽,证较轻;如伪膜坚韧,不易剥离,重剥则出血,或剥去随即复生,此属重证,多是白喉,又称“疫喉”,因肺胃热毒伤阴而成,属烈性传染病。
A3型题(病例组型最佳选择题)
答题说明
以下提供若干个案例,每个案例下设若干道试题。请根据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在每一道试题下面的A、B、C、D、E 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患儿男,2岁,因患肺炎喘嗽住院治疗,突然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唇发紫,呼吸浅促,四肢不温,右胁下瘀块,舌质紫暗,舌苔薄白,脉微而数。
1.下列哪项诊断是正确的
A.阴虚邪恶
B.内闭外脱
C.心阳虚衰
D.肺脾气虚
E.内陷厥阴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肺炎喘嗽之心阳虚衰证
证候:面色苍白,唇指紫绀,呼吸浅促、困难,四肢不温,多汗,胁下痞块,心悸动数,虚烦不安,神委淡漠,小便减少,舌质淡紫,脉细弱疾数,指纹紫滞,可达命关。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代表方剂:参附龙牡救逆汤。
2.肺炎喘嗽变证是影响何脏所致
A.肝脾
B.心肝
C.心脾
D.心肾
E.肝肾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肺炎喘嗽变证常常影响的脏腑是心肝。
3.治疗肺炎喘嗽心阳虚衰的首选方剂是
A.独参汤
B.附子汤
C.四逆汤
D.生脉散
E.参附龙牡救逆汤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肺炎喘嗽之心阳虚衰证
证候:面色苍白,唇指紫绀,呼吸浅促、困难,四肢不温,多汗,胁下痞块,心悸动数,虚烦不安,神委淡漠,小便减少,舌质淡紫,脉细弱疾数,指纹紫滞,可达命关。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二、基础学科
中药学
紫苏
【性能】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应用】
(1)风寒感冒。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闷,用之尤宜。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3)进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
生姜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
【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风寒感冒;水肿脚气。
【用法用量】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易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蒲公英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主治病证】痈肿疔毒,乳痈内痈;热淋涩痛,湿热黄疸。此外,能清肝明目,治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
厚朴
【性能】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应用】
(1)湿阻中焦,脘腹胀满。为消除胀满要药。
(2)食积气滞,腹胀便秘。
(3)痰饮喘咳。
(4)梅核气。
砂仁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主治病证】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脾胃虚寒吐泻;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
佛手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薤白
【性能】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应用】
(1)胸痹心痛。为治胸痹之要药。
(2)脘腹痞满胀痛,泻痢里急后重。
荔枝核
【功效】行气散结,祛寒止痛。
【主治病证】
(1)寒疝腹痛,睾丸肿痛。
(2)痛经,产后腹痛。
(3)肝胃不和胃脘痛。
山楂
【功效】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主治病证】
(1)肉食积滞。
(2)泻痢腹痛,疝气痛。
(3)产后瘀阻腹痛、痛经。
【使用注意】本品味酸,故胃酸过多者忌服,脾胃虚弱者慎服。
中医诊断学
五色——黑色——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
黑暗淡——肾阳虚
黑干焦——肾阴虚
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
类比记忆法
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谵语
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邪热内扰
郑声
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心气大伤,精神散乱。
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
独语
指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的症状。
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属阴证。常见于癫病、郁病。
错语
言语错乱,语后知错,为心气不足,神失其养。
方剂学
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 人参 甘草各三十两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闫敬之 传二胡二货败赌,
只借钱,生不和,四君无助!
大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五两 枳实四枚 大枣十二枚 大黄二两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闫敬之教学:大材要大志,小材无人干!
温下剂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大黄五两 当归 干姜各三两 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各二两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闫敬之 :批文:是你人,当调!
麻子仁丸(脾约丸)《伤寒论》
【组成】麻子芍药 枳实 大黄 厚朴 杏仁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脾约证。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谐音记忆:二仁药小承气 二人要小承气
【组方原理】本证由肠胃燥热,津液不足,肠失濡润所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胃有燥热,脾受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名曰“脾约”;燥热津伤,肠失濡润,故大便硬;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数。治宜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枳实导滞丸
《内外伤辨惑论》闫敬之教学:知识导致,将军负责娶年轻白术!
【组成】大黄一两 枳实 神曲各五钱 茯苓 黄芩 黄连 白术各三钱 泽泻二钱
【功用】消导化积,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食积证。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配伍意义】
本证因湿热食滞,内阻肠胃所致。治宜消导化积,清热利湿。
大黄为君,攻积泻热,使积热从大便而下。枳实为臣,行气消积,除脘腹之胀满。
佐以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又可涩肠止痢;茯苓、泽泻利水渗湿,且可止泻;白术健脾运湿,使攻积而不伤正;神曲消食化湿,使食消而脾胃和。
诸药合用,积去食消,湿化热清,诸症自解,此方用于泄泻、下痢,亦属“通因通用”之法。
消食健脾剂
健脾丸
《证治准绳》
【组成】白术二两半 木香 黄连 甘草各七钱半 白茯苓二两 人参一两五钱 神曲 陈皮 砂仁 麦芽炒 山楂 山药 肉豆蔻各一两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脾虚食积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腻微黄,脉虚弱。
闫敬之教学:黄连山腰斗寇,想杀人,剑劈一共三人
三、临床学科
中医内科学
患者,男,27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鼻塞流清涕,周身疲楚疼痛,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治疗应首选 |
『正确答案』D |
患者,女,20岁。每遇生气后即咳逆阵作口苦咽干,胸胁胀痛,咳时面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其证候是 |
『正确答案』C |
患者,女,55岁。干咳少痰,咳声嘶哑,口干咽燥,神疲,消瘦,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应首选 |
『正确答案』E |
患者,女,25岁。平素食少纳呆,体倦乏力,经常感冒。近日汗出恶风,劳累尤甚,面色少华,舌苔薄白,脉弱。其诊断是 |
『正确答案』C |
肺痈患者,壮热面赤,咳嗽气急,咯痰腥臭,痰色黄绿,口渴。其治法是 |
『正确答案』D |
患者喉中痰鸣如吼,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痰色黄,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其治法是 |
『正确答案』C |
王某,女,47岁。前晚不慎受凉,突然出现呕吐,呕吐胃内容物及清水,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口不渴,胸脘满闷,舌苔白腻,脉濡缓。应诊断为何证 |
『正确答案』A |
患者,女,45岁。腹大胀满不舒,早宽暮急,面色苍黄,脘闷纳呆,神倦怯寒,四末不温,尿少不利,舌淡胖而紫,脉沉弦无力,其证候为 |
『正确答案』E |
患者,男,24岁。胸胁胀痛,走窜不定,情绪不佳则加重,胸闷气短,嗳气频作,舌苔薄,脉弦。其证候是 |
『正确答案』C |
患者,女,41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时时欠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其治法是 |
『正确答案』B |
患者,女性,30岁。因皮肤疮痍破溃而引发水肿,肿势自颜面而渐及全身,发热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滑数。其治法是 |
『正确答案』C |
针灸学
(一)腰痛
辨经络 |
督脉 |
疼痛在腰脊中部 |
足太阳 |
疼痛在腰脊两侧 |
|
辨兼症 |
寒湿腰痛 |
腰部冷痛重着,或拘挛不可俯仰,有明显腰部受寒史 |
瘀血腰痛 |
腰部刺痛,痛有定处,腰部有明显损伤或陈伤史 |
|
肾虚腰痛 |
腰痛起病缓慢,隐隐作痛,反复发作 |
(二)腰痛的治法
通经止痛。取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三)腰痛的处方
主穴:大肠俞 阿是穴 委中 “(腰)是委大”
方义:大肠俞、阿是穴疏通腰部经络气血,通经止痛;膀胱之脉,夹脊抵腰络肾,“腰背委中求”,循经远取委中,以疏通足太阳经气,是治疗腰背部疼痛的要穴。
配穴:
督脉病证配后溪;
足太阳经证配申脉;
腰椎病变配腰夹脊;
寒湿腰痛配命门、腰阳关;
瘀血腰痛配膈俞、次髎;
肾虚腰痛配肾俞、太溪。
患者,男,38岁。素患腰痛,近日因劳累后症状加重,腰部触之僵硬,俯仰困难,其痛固定不移,舌紫暗,脉弦涩。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加( ) |
『正确答案』A |
患者,女,38岁。腰部冷痛重着,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选用的是 |
『正确答案』A |
眩晕
实证
主穴:百会 风池 太冲 内关
方义:眩晕病位在脑,脑为髓海,督脉入络于脑,故选用位于巅顶的百会,清头目、止眩晕;风池亦为近部取穴,疏调头部气机;太冲为肝经之原穴,可平肝潜阳;内关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既可宽胸理气,和胃化痰,又与太冲相配以加强平肝之力。
配穴:肝阳上亢配行间、侠溪、太溪;
痰湿中阻配头维、中脘、丰隆。
虚证:
主穴:百会 风池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方义:百会升提气血;风池疏调头部气血;肝俞、肾俞滋补肝肾,益精填髓,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气血,充髓止晕。
配穴:气血两虚配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不足配太溪、悬钟、三阴交。
呕吐
和胃理气,降逆止呕。取胃的募穴及足阳明、手厥阴经穴为主。
呕吐的处方
主穴:中脘 足三里 内关
方义:中脘居于胃脘部,为胃的募穴,可理气和胃止呕;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理胃肠气机,与中脘远近相配,通降胃气;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功擅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为止呕要穴。
配穴:
寒邪客胃配上脘、胃俞;
热邪内蕴配合谷、金津、玉液;
饮食停滞配粱门、天枢;
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
痰饮内停配丰隆、公孙;
脾胃虚寒配脾俞、胃俞。
治疗因痰饮引起的呕吐,除取主穴外,还应加 |
『正确答案』E |
患者,男,39岁。近3日来,两胁胀痛,时有恶心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腻。治疗除取期门、太冲、支沟穴外,还应取( ) |
『正确答案』C |
中医妇科学
月经先期
1.月经先期的定义
2.病因病机
3.月经先期与经间期出血的鉴别
4.辨证论治
一、月经先期的定义
月经先期又称为“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其主症是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二、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气虚和血热;
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约制。
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伏冲任,伤及子宫,血海不宁,均可使月经先期而至。
气虚可分为脾气虚和肾气虚;
血热分为阳盛血热、阴虚血热、肝郁血热。
三、月经先期与经间期出血的鉴别
经间期出出血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第12~16天,出血量较少,或表现为透明黏稠的白带中夹有血丝,出血常持续数小时以至2~7天自行停止,西医称排卵期出血。经间期出血量较月经期出血量少,临床常表现为出血量一次多、一次少的现象,结合BBT测定,即可确诊。
月经先期则每次出血量大致相同,且出血时间不在排卵期内,持续时间一般与正常月经基本相同。
四、辨证论治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周期提前,或经血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
主要证候: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黯,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黯或有黯斑;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方药:固阴煎或归肾丸。
人参适量,熟地3-5钱(9-15g),山药(炒)2钱(6g),山茱萸1钱半(4.5g),远志7分(炒)(2g),炙甘草1-2钱(3-6g),五味子14粒,菟丝子(炒香)2-3钱(6-9g)。
熟地250克 山药120克 山茱萸肉120克茯苓120克 当归90克 枸杞120克 杜仲(盐水炒)120克 菟丝子(制)120克
2.血热证
(1)阳盛血热证
主要证候:经来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或伴心烦,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清经散。丹皮9克 地骨皮15克 白芍9克(酒炒)大熟地9克(九蒸) 青蒿6克 白茯苓3克 黄柏1.5克(盐水浸炒)
(2)阴虚血热证
主要证候:经来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两地汤。
大生地30克(酒炒) 元参30克 白芍药15克(酒炒)麦冬肉15克
地骨皮9克 阿胶9克
(3)肝郁血热证
主要证候: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经行不畅,或有块;或少腹胀痛,或 胸闷胁胀,或乳房胀痛,或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丹栀逍遥散。
月经过少
一、月经过少的定义
月经过少又称“经水涩少”、“经水少”、“经量过少”等,其主症为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少”,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西医学中子宫发育不良、性腺功能低下等疾病及计划生育手术后导致的月经过少可参照本病治疗。
二、病因病机
月经过少的发病机理有虚有实。虚者多因精亏血少,冲任血海亏虚,经血乏源;实者多由瘀血内停,或痰湿阻滞,冲任壅塞,血行不畅而月经过少。临床以肾虚、血虚、血瘀、痰湿为多见。
三、月经过少与激经的鉴别
激经是受孕早期,月经仍按月来潮,血量少,无损胎儿发育,可伴有早孕反应,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查可见子宫腔内有孕囊、胚芽或胎心搏动等。
四、辨证论治
1.肾虚证
主要证候:经量素少或渐少,色黯淡,质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足跟痛,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方药:归肾丸或当归地黄饮。
2.血虚证
主要证候:经来血量渐少,或点滴即净,色淡,质稀;或伴小腹空坠,头晕眼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黄;舌淡红,脉细。
治法:养血益气调经。
方药:滋血汤或小营煎。
3.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行涩少,色紫黯,有血块;小腹胀痛,血块排出后胀痛减轻;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
方药: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当归尾9~15克 山楂 香附 红花各6克乌药3~6克 青皮4.5克木香2.1克 泽泻4.5克
4.痰湿证
主要证候:经行量少,色淡红,质黏腻如痰;形体肥胖,胸闷呕恶,或带多黏腻;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燥湿调经。
方药: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
经期延长
一、经期延长的定义
经期延长又称“月水不断”、“经事延长”等,其主症为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沥半月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
西医学之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的黄体萎缩不全、盆腔炎等疾病及计划生育手术后引起的经期延长可参照本病治疗。
二、病因病机
经期延长的发病机理多由气虚冲任失约;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或瘀阻冲任,血不循经所致,临床常见有气虚、血热、血瘀等。
三、辨证论治
1.气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过期不净,量多,色淡,质稀;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脉缓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方药: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2.虚热证
主要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少,色鲜红,质稠;咽干口燥,或见潮热颧红,或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
方药: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或固经丸。
3.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或多或少,经色紫黯,有块;经行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祛瘀止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经间期出血
一、经间期出血的定义
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即排卵期),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二、病因病机
经间期是继经后期由阴转阳、由虚至盛之时期;月经的来潮,标志着前一周期的结束,新的周期开始,排泄月经后,血海空虚,阴精不足,随着月经周期阴阳消长,阴血渐增,精血充盛,阴长至重,此时精化为气,阴转为阳,氤氲之状萌发“的候”到来,这是月经周期中一次重要的转化。
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两次月经中间,阴道少量出血或稍多,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腰酸,夜寐不宁,五心烦热,便艰尿黄;舌体偏小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方药: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
2.脾气虚证
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食少腹胀,舌淡,苔薄,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固冲摄血。
方药:归脾汤。
3.湿热证
主要证候:两次月经中间,阴道出血量稍多,色深红,质黏腻,无血块。平时带下量多色黄,小腹时痛;神疲乏力,骨节酸楚,胸闷烦躁,口苦咽干,纳呆腹胀,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弦或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方药: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4.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或多少不一,色紫黑或有血块,少腹两侧或一侧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胸闷烦躁;舌紫黯或有瘀点;脉细弦。
治法:化瘀止血。
方药:逐瘀止血汤。
中医外科学
痒常见的病因是 |
『正确答案』A |
下列关于辨阴证阳证依据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D |
下列各项,不属于确认成脓方法的是 |
『正确答案』B |
创面边缘整齐,坚硬削直而如凿成,基底部高低不平,有稀薄臭秽分泌物。其溃疡属于 |
『正确答案』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