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张仲景,疏肝解郁安神定志 重获身心平衡,抑郁症在临床上有三大特点: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及躯体症状。该病症的患者都深有体会:吃抗抑郁药物,刚开始可能还能控制住,可是后来药吃的越来越多,症状却越来越不稳定。这就是抗抑郁药的弊端。那中医是怎么治疗抑郁症的呢?中医认为肝主疏泄,长期抑郁导致肝气郁结,影响其疏泄功能。肝失疏泄会导致情志、消化及三焦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张仲景的“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理论为治疗提供了方向。抑郁症(郁证)与失眠(不寐)多与 “肝气郁结、心神失养” 相关。疏肝解郁,安神定志,方能重获身心平衡。

①、疏肝解郁治疗焦虑失眠辨证论治

 

主诉:患者因一直没能结婚受到刺激,导致常常觉得全身乏力、疼痛,伴有胸闷心烦,坐立不安,食欲不振,偶有胃反酸与胃胀。大便不规律,不成形,且有异味。睡眠质量欠佳。

舌质略淡,苔薄腻,脉象弦紧。

患者因情绪刺激导致肝气郁结,影响全身气机与经络运行。忧思伤脾,导致脾气郁结,进一步影响气血运行。治疗的首要任务是疏肝解郁。

开方:茯苓、黄芪、白术、党参、柴胡、郁金、胆星、菖蒲、远志。共十四剂,日服一剂,水煎服,早晚温服。此方旨在调和肝脾、解郁安神。

治病救人的真谛,是深邃且丰富的,它绝非仅靠抗抑郁药物所能简单应对。抗抑郁药物虽能暂时缓解症状,却可能成为终身的隐患。真正治愈疾病,需要我们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

②、中医治疗抑郁症失眠介绍

1、中医治疗抑郁症失眠

中医调理抑郁症与失眠——疏肝解郁,安神定志,重获身心平衡。

2、核心病机

中医认为,抑郁症(郁证)与失眠(不寐)多与 “肝气郁结、心神失养” 相关,常见以下证型:

1️⃣ 肝郁气滞型:情绪低落、胸闷胁痛、易怒(舌暗红、苔薄白)

2️⃣ 心脾两虚型:失眠多梦、心悸健忘、食欲差(舌淡、脉细弱)

3️⃣ 痰热扰神型:烦躁难眠、口苦痰多(舌红苔黄腻)

4️⃣ 肾虚肝亢型:早醒、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

3、中医综合调理方案

1️⃣ 中药内服(辨证选方):

肝郁气滞 → 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川芎)

心脾两虚 → 归脾汤(黄芪、党参、酸枣仁)

痰热扰神 → 温胆汤(半夏、竹茹、陈皮)

肾虚肝亢 → 滋水清肝饮(熟地、山茱萸、栀子)

2️⃣ 外治疗法:

针灸:

主穴:百会、印堂、内关、太冲(疏肝解郁)

配穴:心脾两虚加 神门、三阴交;痰热加 丰隆

耳穴压豆:神门、皮质下、肝穴(持续刺激安神)

推拿:头部按摩(太阳穴、风池穴)+ 背部膀胱经刮痧

3️⃣ 情志疗法:

五音疗法:角调(木音)疏肝,如古琴曲《胡笳十八拍》

导引术: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太极拳疏通气机

4️⃣ 食疗推荐:

肝郁型:玫瑰花陈皮茶

心脾虚:桂圆莲子粥

痰热型:百合绿豆汤

肾虚型:黑芝麻核桃糊

4、中医调理优势

✔ 整体调治:不仅改善症状,更调节气血阴阳平衡

✔ 副作用小:避免西药(如SSRIs)的依赖性和戒断反应

✔ 防复发:通过体质调理增强抗压能力

提醒: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中医看病需辨证论治,如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