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认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结合当下情况来看,如今癌症高发的饮食层面原因,恰与背离其  “食饮有节、谨和五味、均衡膳食”  的食养原则密切相关:现代常偏好肥甘厚味(如油炸食品、高脂肉类)、辛辣刺激(如重辣火锅、过量调味品)、生冷寒凉(如冰饮、生食)之品,易滋生痰浊、内热、寒湿等  “邪气”,且长期高盐(腌制品、加工食品)、高糖(含糖饮料、甜点)饮食会损伤脏腑功能(如过咸伤肾、过甜伤脾),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体内,为“积聚”(类癌症病症)的形成埋下隐患。

图片

  另一方面,饮食规律失衡(如暴饮暴食、饥饱无常、熬夜吃夜宵)、膳食结构单一(如过度依赖精细主食、忽视五谷杂粮与蔬菜摄入),会削弱脾胃运化能力,使“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进而导致“正气”亏虚,而正气虚弱则难以抵御邪气,当邪气长期滞留体内,便可能逐渐发展为类似癌症的病症,这正是《黄帝内经》所警示的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现代饮食场景下的体现。

  吃饭吃对了身体才健康

  饮食是健康的第一要素

  《黄帝内经》认为:饮食是人安身立命之本,为健康所系,生命所托,因此饮食养生是健康长寿中最重要的一环。吃对了东西,延年益寿唾手可得。吃错了东西,再健壮的身体也会像布满蚀洞的高楼大厦一样,像癌症等疾病上身,终有一天轰然倒塌。

  大量的实验表明,长期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是导致癌症的最直接因素。胃癌、食管癌和宫颈癌与维生素A缺乏有关。甲状腺癌与食物中缺碘有关。肝癌与维生素B6缺乏有关。饮酒过度不仅容易导致肝硬化,也能引起肝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等,如果酗酒、吸烟,还会增加喉癌、口腔癌及肺癌的发病率。所以,合理调整膳食结构,平衡营养,对防癌抗癌有积极的意义。

  养生之道

  莫先于食

  利用食物的营养来防治疾病,可促进健康长寿,食补能起到药物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先人就已经认识到了饮食养生的重要性,在宫廷里已配有专门从事皇家饮食的“食医”,即专门进行饮食调养的医生。故大家平素可以参考以下的饮食建议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

  1、杂食为宜

  人们应对酸、甜、苦、辣、咸各种味道的食物都要品尝食用而不要有所偏嗜,这样才能使体质平和,没有偏失。现代营养学家也要求人们博取食物,混合摄入,以期营养互补均衡。《黄帝内经》认为食物有湿、热、寒、凉、平、咸、酸、苦、甘、辛以及补、泻等性味之分。只有杂食,才有可能从各种食物中获得平衡而足够的多种养分,以满足人体的多方面需要。少吃油炸食物,少喝碳水化合物饮料,少吃膨化食品,少吃辛辣食物,少喝酒。

  2、熟食为主

  有人做过研究,煮熟的蔬菜失去了一部分营养物质,但是由于加热分解,则更有利于吸收所含养分。熟食可以增进美味,祛除恶味,高温熟食,可以杀菌消毒,一部分不利于人体的成分经过分解化合,可以消除。同时,可使食物内部的有效营养成分释放出来,利于消化吸收。以熟食为主,是我国自古以来的饮食习惯,除了极少一部分可以生吃的食物外,其余的食物,古人都强调“断生”、“断红”,以熟食为宜。

  3、热食为佳

  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注重热食,这同中医保健思想有关。中医认为:人的阳气是有限的,人之热腹不宜承受过多的冷食,用热脏腑去暖冷食,过度消耗阳气,于人体无益。即使盛夏,也不主张冷食。现代研究也表明,温热食物一般于人体无害,而对一些身体虚弱或者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来说,冷食常常有害于人的健康,甚至会加重病情。

  4、食宜缓细

  古人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致细软的饭菜有利于吸收,加上细细咀嚼,这样利于人体对营养的吸收。现代研究也证明,细软的食物对人体健康有利,而细嚼慢咽的生活习惯能保护脾胃,滋养肝脏。

  5、专心进食

  古人云:“食不言,寝不语”,这不仅代表了一种中国传统的餐桌礼仪,而且对人体健康有利。很多人边吃饭边说话,这会影响会厌的正常开合,容易使食物进入气管,发生呛咳。这样不仅仪态尽失,而且对人体健康不利。

  6、注意水分的补充

  水是组成人体的主要成分,成年人体内含水量为体重的58%~67%。当人体水分减少时,会使皮肤干燥,皮脂腺分泌减少,从而使皮肤失去弹性,甚至出现皱纹。正常人每日饮水量应不少于800毫升。

  警示:

  前三十年用命挣钱

  后三十年用钱买命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尤其是年轻人,总认为“前三十年用命挣钱,后三十年用钱买命”,虽然这样的话通俗易懂,但是不免让人伤感。健康永远是第一财富,失去了健康,任何价值都不值一提,人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忽视科学饮食的重要性。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往往在壮年时期就已开始,到了中年,由于机体逐渐衰老、退化,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新陈代谢功能降低,尤其是胃肠道消化功能减弱,如果饮食不合理,会使体内新陈代谢受到影响,使身体营养失去平衡。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大问题。所以为了后半辈子的健康生活,在青壮年时就应注意饮食的合理及营养平衡。

  《黄帝内经》虽未提及现代医学 “癌症” 术语,但其所描述的 “积聚”“癥瘕”“恶核”  等病症(表现为肿块坚硬、固定不移、逐渐增大且耗伤正气),与癌症临床表现高度契合,且认为此类病症的发生以 “正气亏虚”  为根本,“饮食失宜”是重要诱因,同时情志失调、劳逸失度会加重病情。

  所以在饮食调理上,《黄帝内经》以 “扶正祛邪、恢复阴阳平衡” 为核心,提出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的均衡膳食原则、“食饮有节”(不过量、不偏食、有规律)的饮食节奏要求、“谨和五味”(避免五味过极伤脏腑)的口味把控,以及 “因时、因人、因地施食”  的个性化调整方法,为癌症的预防、治疗后的副作用缓解及康复期调理提供理论指导,但需明确其饮食思想是辅助手段,不能替代手术、化疗等现代癌症核心治疗,具体应用需结合个体病情在专业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