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籍对肾性贫血病因病机及辩证治疗方法的论述笔记。肾性贫血作为慢性肾脏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当前临床针对肾性贫血的治疗,主要以促红细胞生成刺激剂这类药物为主。然而,该治疗方式容易受到促红细胞生成素抵抗以及炎症的干扰,并且还可能致使高血压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上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少患者或许无法取得理想的治疗成效。在中医领域,肾性贫血被划分在 “虚劳”“肾劳”“血虚” 等范畴之内。通常慢性肾脏病发展至肾功能衰竭阶段时,肾性贫血才会出现。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和肾虚血瘀存在关联,临床通过采用补肾健脾、活血化瘀的方法,能够实现改善贫血状况、提升生活质量以及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目标。

中医典籍对肾性贫血病因病机及辩证治疗方法的论述笔记

  一、中医典籍对肾性贫血病理“肾虚血瘀”的理论概述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为人体生命之本,肾精是肾脏功能赖以发挥的基础,肾气功能正常是肾精得以闭藏的必要条件。王清任《医林改错》谓:“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肾中精气亏虚,血运不畅,继而出现血瘀状态。肾虚血瘀是各种慢性疾病与人体衰老的共性病理表现和基础,肾虚与血瘀并非孤立存在,肾虚为因,血瘀为果。反过来血瘀又能形成新的致病因素,进而加重肾虚。肾性贫血为各种肾脏疾病发展至肾功能下降时导致的贫血,在这个过程中,肾虚是发病的根本,肾虚导致血瘀,瘀血加重虚损。

中医典籍对肾性贫血病因病机的论述

  二、中医典籍对肾性贫血病因病机的论述

  1、肾虚髓枯为发病根本

  《诸病源候论》记载:“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血证论》云:“肾又为先天,主藏精气,女子主天癸,男子主精,水足则精血多,水虚则精血竭。”肾主骨生髓,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肾性贫血的根本病机为肾虚髓枯。肾之元阴元阳是化生五脏生机之源泉。若肾之阴阳亏虚则精气不足,无以化髓生血出现精亏血少。应重视脾胃的作用,先天肾中之精气充足须依赖后天之本脾胃的气血生化充养。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云:“脾……仓廪之官,荣之居也。”《素问·五脏别篇》云:“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正常生理状况下,“脾为胃行其津液”,胃“游溢精气”,如脾胃功能失常则如《杂病广要》所言“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纳运正常、气机运行正常则促进机体对水谷的消化吸收,进而生成水谷精微滋养肾之精气,使肾精充盈,达到精血互生。

  2、瘀血、浊毒为病理因素

  《景岳全书》云:“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叶天士认为“久病入血”“久病入络”。虚与瘀两者不会孤立存在,虚是瘀血形成的始动因素,而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

  《血证论》中强调“瘀血在经络脏腑间,则结为癥瘕”。慢性肾脏病随着病情的进展,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肾小动脉狭窄或闭塞、肾小管萎缩等逐渐演变成共同的病理归宿,这些情况皆属中医学“肾络癥瘕”范围。肾虚血瘀形成肾络癥积,久致伤及肾之本体,耗夺肾中精气,使精亏血伤无以化生新血,血液的生成和运行障碍,出现血瘀血亏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舌下脉络粗大青紫,脉弦涩,衄血、便血等。

中医典籍对肾性贫血的辨证论治

  三、中医典籍对肾性贫血的辨证论治

  1、补肾生髓,益肾健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治病必求于本”,肾虚髓枯是发生肾性贫血的根本病机,同时注重脾胃的功能,脾胃功能健旺,化生水谷精微以充养肾气、养精生血,是以后天滋养先天。因此治疗时在补肾生髓的基础上注意调理脾肾二脏的功能。对症施治时常选取黄芪、黄芪炭、五味子、二至丸、黄精等补肾生精之品,同时配伍山药、白术达补肾健脾之功。

  《神农本草经》云:“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补益肾精而固摄之力强。配伍黄精可增强补肾生精之功。《医方集解》谓二至丸:“此足少阴药也,女贞甘平,少阴之精,降冬不凋,其色青黑,益肝补肾。旱莲甘寒,汁黑入肾补精,故能益下而荣上,强阴而黑发也。”山药味甘,性平,亦食亦药,既可食用,又可药用。

  《神农本草经》言其:“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白术味甘、苦,性温。通过补益元气、滋养肾精、健脾补肾达到补气生血、精血互生、扶正固本的作用。

  2、化瘀消癥、排毒降浊

  “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在治疗肾性贫血应强调扶正祛邪,在应用扶正补虚的基础上,按照瘀血癥积的程度分级治疗施方用药。瘀血轻症丹参配合四物汤补血和血,丹参一味功同四物,味苦微寒。《本草汇言·草部》记载:“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四物汤中白芍柔肝养血,当归、熟地黄补血填精,川芎为“血中气药”,使补而不滞。对于久瘀癥积者,常用药对龟板、鳖甲。《神农本草经读》言:“破癥者,其甲属金,金能攻坚也。”鳖甲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背甲,《神农本草经》谓其“味咸,气平。此肝、脾、肾血分药也,能消癥瘕坚积。”龟甲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背甲及腹甲,《神农本草经》谓其“味咸,平。主漏下赤白,破癥瘕、痎疟……久服,轻身、不饥。”两者相伍,可有效延缓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进程,达到破癥积,生新血之功。

  3、重视中焦运化

  《黄帝内经·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精气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胃的“游溢”和脾的“散精”而成。慢性肾脏病患者因肾气亏虚,水湿停聚,致湿邪困遏脾胃,脾胃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精微。临床治疗既要补益脾肾,还要注意利湿化浊,助脾胃之运化。常配伍砂仁、鸡内金、枳壳等品化湿开胃。

  《本草备要》谓砂仁“辛温香窜。补肺益肾,和胃醒脾,快气调中,通行结滞。”鸡内金味甘性平,健脾开胃,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言:“凡虚劳之证,其经络多瘀滞,加鸡内金于滋补药中,以化其经络之瘀滞而病始可愈。”

  《本草经疏》言:“枳壳形大,其气散,其性缓,故其行稍迟,是以能人胸膈肺胃之分及入大肠也。”方中另可酌加苍术、茯苓、半夏、干姜、藿香、紫苏梗降逆和胃,健脾利湿。治疗肾性贫血应用补肾生髓之品的同时配伍健运脾胃,可使补而不滞,体现“中焦若安,柔和为精”的思想。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常见的并发症,贫血程度可影响慢性肾脏病的预后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常见的并发症,贫血程度可影响慢性肾脏病的预后。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肾虚血瘀”为始动因素及核心病机,肾虚髓枯、脾肾不足为发病根本,强调瘀血、浊毒既是肾脏疾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加重肾性贫血的致病因素。临证时注重补肾益髓以生精养血,在补益脾肾的基础上,理虚扶正与逐瘀驱邪相结合。同时,重视中焦的运化,配合使用行气健脾之药,以免发生虚不受补、气机壅滞之弊。达到标本兼顾,整体调节,最终实现正复体健、邪去病安目的。